找到相关内容3468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华严一乘法界图

    上证分及缘起分义。当论中义大教大也。背反分别。得无分别。名曰无缘。顺理不住。故名善巧。如说终行得圣者意。故名为捉。如意如前。归家者。证本性故。家者何义。阴覆义。住处义故。所谓法性真空。觉者所住。故名为宅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2769600.html
  • 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、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

    业不断熏习,使赖耶识中存积种种染污业习气。故在粗重解脱上必须用种子周遍、现行对碍的原则来不断用自觉觉他的无分别智熏习赖耶,使之形成般若习气,对治由我法执著熏成的二取习气。同时行无缘大慈,运同体大悲,作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1069852.html
  • 中国佛教文化论纲

    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的生成消灭都是偶然的,无因无缘的,因此主张纵欲,怀疑伦理,否定宗教;第五,婆鸠多也是否认因果关系的学派,说人身是由地、水、火、风、苦、乐和灵魂七种原素组,成,七种原素一离开就是死亡,...

    魏承思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74570090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三辑(1)

    若非抛弃世间名利,能够具备无私无我的情操吗?若非远离亲情,能够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,以平等心、无分别心,对待一切众生吗?  世俗人一面要求那些已出家的沙门,要慈悲、要无我、要平等,一面却禁止那些可能达成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470227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大乘起信论述解(2)

    而是一切为众生。如本论说:   “所谓诸佛如来,本在因地,发大慈悲,修诸波罗密,摄化众生,立大誓愿,尽欲度脱等众生界。”   此即无缘大慈、同体大悲的菩萨精神,而其建立悲愿悲行的原理,是“如实知一切众生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070234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佛学基础

    所不知、无所不能,只要一闻佛言,则一切大众都得度。事实不然!佛陀对于那些无缘的众生—不信、毁谤、重罪、一阐提,几乎一筹莫展,因为我执甚重的人,即使佛陀亲自跟他说法、鉴机、现通,他也能反向思考,全盘否定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170235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止观入门

    也就是说,止息是针对觉观施设的,能止息了觉观烦恼,即无缘可攀,心无所得,自然就“寂然休息”。  (二)停   义─将此心停住于谛理。止观说:  “缘心谛理,系念现前,停住不动。”  前说觉观为攀缘烦恼,其...方便,止观说:  “善巧修行,以微少善根,能令无量行成解发,入菩萨位。”  因为凡夫的业深障重,乍闻止观胜理,不能接受,以为我人根性卑劣,无缘修习,于是唐捐了许多宝贵的光阴去偏修杂业,终其一生糊理糊涂,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3570239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释疑篇(三)

    眷属之肉,而杀害父母眷属之命。  (2)佛经上又说:“一切众生,都有佛性,而将来都有成佛的可能。”所谓“同体大悲,无缘大慈”,你若是食肉而杀生,岂不是食未来诸佛之肉,(P160)而杀未来诸佛之命?  (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80270429.html
  • 满谦法师:佛教的国际交流

    会友的怀关。  注1《佛光山四十周年纪念特刊》第七册 国际交流 佛光山宗务委员会发行  总之从南亚海啸到缅甸风灾、四川地震的救灾,全世界的佛光会员以“无缘大慈,同体大悲”的精神的精神,捐赠物资和款项,...

    满谦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4570741.html
  • 如实了知天台一乘圆顿

    彰地狱天宫,岂不造秽邦净国。本性虽具——心发心明。弥陀以大慈无缘:法界藏身——四十八愿成殊胜净土。故智者曰:净愿功德庄严净土,华池宝树易往无人。释迦以乐说之辩,示“下中上三根”得往生之门——斯皆善巧之...

    沈仁岩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185470749.html